新的一周已经开始了,再有几天就是2022年的元旦,玉米市场依然延续原来的情绪,卖方期待涨价,需求方等待落价。
锦州港收购价格小幅上调,主流报价2950元至2600元/吨,鲅鱼圈港主流报价稳定在2600元至2610元/吨。
山东在上周末预报的大雪失约,只下了一场小雪,在上量略减三天后,昨天下午开始增加,多家深加工企业下调收购价格,市场期待的因天气支撑行情的局面没有出现。
东北地区还是稳中偏弱,个别企业小落收购价格。
马上进入新的一年,市场上没有出现集中上量形成踩踏的“大坑”,也没有出现因需求增加的“大涨”。依然不温不火的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走。
看空的声音还是主流,集中点就在东北地趴粮上。
但是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,今年的玉米自上市以来确实没有出现去年那样的高潮时期,也没有被更多消息吵来吵去,刺激人的心态忽上忽下。一直都比较平稳,冷静,涨跌的幅度也只是在一定的合理区间震荡。
市场不能给所有人一个满意的走势,购销双方的矛盾是由各自的利益决定。
不要总和去年的走势相比,那是一个及其特殊的年份,供需双方的热情都在一个点位上,期望值都指向未来一个方向,最终是要有一方为后果买单。
今年的市场才更符合市场规律,有利润时就顺价收购,销售,玉米一直在流通,没有在中间环节停滞。
农民种粮有利润,中间商有利润,这不是很健康,很正常的市场吗?为什么要参照去年那样一个特殊年份那?没有可比性
参与市场的人自然都想获得利益最大化,农民永远都是多头,需求永远都是空头(起码在集中购销这个阶段),如果大家都是多头(去年就是这样),那么价格就会被不断推高,大家都是空头,价格就会一蹶不振。
今年农民也比较理性,虽然一直喊着落价不卖,但是看销售进度也是有条不紊的进行中,只是没有过于恐慌性卖粮而已。截止目前为止黑龙江销售41%,吉林销售36%,辽宁销售48%,内蒙古销售41%,河北销售28%,河南销售40%,山东销售36%。
相较去年同期是偏慢,但是还是那句话,去年是大家都在抢,都在担心春节后价格大涨,甚至多少钱也抢不到玉米,销售进度自然就快了。
今年的玉米销售是实实在在的供需关系,需求端需要了,供应方才供应,虽然看似销售进度缓慢,但是没有滞留,都在流通。
这就导致目前这样的局面,一些农民期待年前需求备货价格上涨没有出现,下游需求还是要备货,之前的供给比较顺畅,企业已经具备一些库存,也就不会着急忙慌的在年前“抢粮”了。
下游需求端,也包括贸易商一直期待的农民集中上量价格大跌,甚至认为玉米在12月中旬至1月中旬会有次探底过程,届时好收购,建立库存,但是事实证明,这个过程比较缓慢,北港的价格甚至又在上涨。
一直关注我们的朋友可能都看出来了,自今年新粮上市以来,我们的主旋律就是劝导农民应该卖粮(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,不一定见效)
烘干塔开工率减少就是大量地趴粮的劫难,尤其在年后。
但是也应该看到相反的一面,年前需求维持在安全库存,并没有筹建更大仓容的远期库存,尤其贸易商,那么对年后的市场就是支撑。
今年三方资金的利用率会较上一年低,可是并不比其他年份低,尤其今年在央行降低准备金利率下,市场的资金不会太紧张,也就是看使用方对待杠杆的利用率了,尤其在元旦后,新年度的额度已经下发,市场即便不会出现个上一年的“大把大把现金流”,一些收购企业,加工企业,贸易商的资金也会进入宽松时期,这对收购都是支撑,侧面也会利好价格。
涨价时是机会。落价时更是机会。一味看空和一味看涨都是在走极端。玉米本身有价值,有需求,进口谷物和国内替代谷物,只是补充缺口,起不到喧宾夺主的作用,玉米市场的主角还会是玉米,其他只能是配角。
就目前的趋势就把价格一棒子打死,甚至刻舟求剑,都是矫枉过正的表现。
好在今年媒体的声音和“扰乱”少了很多,其实贸易商并不是都在观望,很多人已经开始行动建立库存了,尤其一些体量较大的贸易商。吉林地区的贸易商今年建立库存的人要比黑龙江地区多,也早。
其实大家更应该注重自己周边的粮源销售数量和质量,玉米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区域性,虽然整体的趋势是一样的,但是各地区间始终存在差异。所有人都等待一个点位时,有些地方就会错过去,低点是相对而言,而且是均值所言,并不会涵盖所有的地区。
春节前玉米价格难有大起色,这对卖粮的农民是件煎熬的事情,但是对于一些想建立库存的人来说,是愿望所归。
都在等年后更大的落价幅度,不一定明智,年后也许会出现相反的行情,就像今年的新季玉米上市,走势出乎多少人的意料。
宏观政策还是玉米价格最大的支撑和利好,微观条件就是价格深跌很多农民被迫要留存自然干玉米,而且大家都想集中在年后抢收也是价格的支撑。
该动手时就动手吧,没有绝对的安全界限(时间,价格),只有相对的安全边际,已经差不多了。